努力克服主客观不利因素,切实减少大气污染,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尤显重要而迫切。做好绩效分级和差异化管控,有利于促进重点行业加快升级改造进程,全面减少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有关地方和部门应加强精准监管督察,提前动态应对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加大力度治理每年秋冬季供暖前后出现的重污染过程,共同保护好头顶这片蓝天。
生态环境部11月30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进入秋冬季以来,受不利气象条件、污染物排放增加、区域传输等综合性因素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了数次空气污染过程。从过去5年来看,12月污染通常比10月、11月要重,今年12月不排除再次出现重污染过程的可能。生态环境部将会同中国气象局及相关省市加强形势研判,全力做到精准预测预报,并采取有力措施开展应对。
到今年年底,“十三五”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9项约束性指标即将全面完成。按照《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2020年比2015年优良天数比率要提高3.3个百分点。11月中旬,生态环境部发布区域预警提示信息,52个城市启动预警,各相关省市积极开展联防联控,力争实现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努力改善区域空气质量。
数据显示,截至11月26日,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共发生6次区域性污染过程,其中有2次是重污染过程,今年的重污染过程次数比去年同期减少了50%。从污染程度看,今年6次污染过程峰值浓度平均值为167微克/立方米,今年比去年下降8.2%。这表明,各地密切配合,通过采取绩效分级和差异化减排管控,有效降低了污染排放,区域实际污染程度较预测普遍减轻一个等级,达到重度的污染过程较去年大幅减少,程度也有所减轻。
实行差异化减排管控,是防范重污染天气的关键举措。从去年开始,重点行业企业依据绩效分为A、B、C三个等级,监管部门将对不同绩效级别的企业采取差异化管控。在重污染期间,评为A级的、环保水平高的企业可不采取或少采取停限产等措施,对于C级的、环保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则需加大减排措施力度。今年,重点行业从15个拓宽到39个,300多家龙头企业、100多个行业协会都参与进来,扩大了差异化减排管控的覆盖面,提高了差异化减排的执行力度。
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进一步实施应急减排清单化管理,有效推动了精准治污、依法治污。监管部门根据减排清单落实重点检查帮扶工作,发现有部分企业未落实应急减排要求,或未制定、修订“一厂一策”应急减排预案等,及时采取纠正、监督、整改等措施,保障减排措施可核查、可监测、可操作。对于问题比较突出的企业、城市,给予点名批评等警告,依法依规进行约束和管理。这些治理举措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今年以来,有些被评为A或B级环保水平高的企业,因存在环境违规问题被生态环境部门处罚。对这些已纳入正面清单、可免于或减少现场执法检查的企业,监管部门并没有“降低要求”,而是通过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和非现场执法方式持续监督检查,在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的同时,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加强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将进一步规范正面清单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随着季节转换和冬季供暖启动,且因气象条件不利、区域污染排放增加、区域传输三因素叠加,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可能出现一到两次不同程度的重污染过程。努力克服主客观不利因素,切实减少大气污染,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尤显重要而迫切。做好绩效分级和差异化管控,有利于促进重点行业加快升级改造进程,全面减少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有关地方和部门应加强精准监管督察,持续传导压力,推进深入整改,提前动态应对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加大力度治理每年秋冬季供暖前后出现的重污染过程,共同保护好头顶这片蓝天。 (金雨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