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科学技术信息网!!!  
首 页 | 关于我们 | 行业新闻 | 政策法规 | 有机原料 | 行业论文 | 技术交流 | 推荐企业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
                                 更多>>
2023中国(厦门)木质素资源
高盛:全球石油库存下跌降低布油价
"智能导钻"实钻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齐鲁石化获评工信部首批石化化工产
烟台:化工、医药和危化品企业特殊
中国石化深入实施“深地工程”保障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坚持“项目
中汽协常务副会长付炳锋:碳酸锂等
                                 更多>>
   塑料行业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浏览
中国废塑料进口或暴跌95%
时间:2018-06-12  点击:768

 

     佛罗里达州奥兰多--根据某一中国塑料回收组织的估计,今年中国废塑料进口可能会较2017年的水平有大幅下降,跌至去年的5%以下。

    总部在北京的中国废塑料协会执行会长黄楚祺表示,中国只批准了约3.75亿磅回收塑料的进口许可,约为2017年进口量129亿磅的3%。

中国废塑料协会执行会长黄楚祺

中国废塑料协会执行会长黄楚祺

    黄会长于5月8日在奥兰多2018年美国国际塑料橡胶展览会(NPE2018)的回收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说道:"在2018年,此时此刻,这只是一个预测。到上个月为止,仅有40,000吨(约8,810万磅)的塑料废品通过进口审核。"

    鉴于中国国门利剑行动去年严厉打击进口废塑料和其他物料,下跌是预料之中的事。但黄会长的发言强调了全球回收行业正在经历的巨变的规模。

    随着中国于2017年7月向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出大幅度限制回收品进口的通知,黄会长估计有60至70%依靠进口物料的中国塑料回收企业已倒闭,约10%的企业将原料替换为国内物料。

    黄会长表示,剩下的大约20%的企业已经把业务转移到其他国家,尤其是东南亚,这些企业在东南亚将废料加工成颗粒,再直接出口到中国的制造工厂。

    黄会长说道:"东南亚国家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回收地,其中最热门的国家是越南、泰国和马来西亚。"

    他称,"史无前例"的变化意味着出口到中国工厂的再生颗粒仍然短缺,这项短缺是国内回收商无法填补的。"

    他表示:"我们谈及中国所需的500万吨再生颗粒,我想说,其实不止500万吨,由于一带一路(政府计划)倡议,中国基础设施不断增长。"

    他指出,在几年前的全盛时期,中国进口了大约900万吨(约199亿磅)的废塑料。

    黄会长预测,中国的短缺将在短期内得到满足,至少用新料来补足。他说道:"他们要做的就是用新料来填补。"

    虽然全球塑料再生商业模式正在转型,但黄会长警告说,把废料运往其他国家,再加工成颗粒出口到中国的新策略也面临着挑战。例如,中国海关官员现在对港口上再生颗粒货品的查视非常详尽。

    CSPA三月份的报告称,50%或以上再生颗粒的货品正接受海关官员的随机检查,以确保进口货品作为原料直接进入工厂。

    黄会长在讲话中重申了50%这个数字,并表示政府官员担心未经加工的废塑料会与颗粒混合。最后,CSPA的报告指出,海关货品检验可能耗费长达一个月。

    黄会长说道:"一旦官员发现再生颗粒不符合货物说明,集装箱就会被遣返。"他表示,企业需要标准化再生树脂颗粒至中国的装运,包括颗粒的颜色和尺寸。

    同样,人们担忧一些新运营地点的长期走向。

    黄会长称,一些已将业务转移到其他国家的中国回收商,对当地类似进口禁令持谨慎态度,这些国家的政府是否也会以中国为榜样,开始担忧回收业务造成的水、空气和土壤污染。

    黄会长说道:"由于成本相对低廉,人们从中国迁往这些国家,但没人能够保证这些东南亚国家不会实施他们自己的国门利剑,或者执行对某些塑料的禁令。"

    他提倡做一些技术改进,如回收企业使用干洗来减少废水污染。他还说道,该行业需要研发出更好的机械来处理低端回收物料。

    黄会长表示,在废物产生的国家,更多的循环再生业务需要更大规模的解决方案。

    他称,全球每年使用的3.4亿吨塑料中,仅有约14%得到回收再利用,而且还要为海洋污染和其他环境问题担忧,这将为减少一次性塑料及促进回收再利用造成更大的压力。

    他说道:"事实上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生产的任何产品都能被回收利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国石油信息网  中国石油和化工网  国家石油和化工网    pHqghUme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科学技术信息网   技术支持 :乐缘文化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111号

京ICP备20210172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