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石化装备业正处于深刻的变革期,在当前整体经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大背景下,抓住石化行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以多元化、智慧型发展为方向,以化企智能化改造和深海油气装备研发为突破口,是一条实现行业由大到强蜕变的有效途径。
大而不强成行业尴尬
近年来,我国化工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呈稳步上升态势,发展速度高于石化行业总体水平,已在石化行业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据上海华谊集团副总裁魏建华介绍,2014年,我国化工专用设备制造主营收入为4311亿元,同比增长约7.7%,与2010年的1894亿元相比增长了约128%,占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总体收入14万亿元的3%;2014年,专用设备制造实际完成的投资额为1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2%,与2010年的380亿元相比增长了227%,占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实际完成2.3万亿元投资额的5.3%。
山西阳煤化工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化工装备行业稳步上升的一个缩影。该公司位列“2015中国化工装备制造50强”第5名,比2014年第18名的名次,前进了一大步。从2010年至今,该公司年收入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然而,一连串高增长的数字并没有给我国戴上化工设备制造强国的帽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原校长徐子成教授指出,中国目前虽然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从总体上讲,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且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阶段,与德国、美国这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中国如不在新一轮制造业版图重新形成之际,迈向产业制高点,大而不强的局面难以改变。
大明重工总经理王健也认为,当前国内机械装备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加工制造精度和自动化操控程度上。
魏建华说得更为具体:“以煤化工产业为例,近年来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及装备在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自主开发的现代煤化工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走向大生产。但是,我国煤化工装备总体来看能效还不高,有些工艺还不成熟,核心装备大部分还要依靠进口,行业发展仍存在着基础零部件落后于总成、总成落后于主机、主机落后于成套装备的局面。特别是重大关键设备的国产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煤化工发展的瓶颈。”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潘家祯教授认为,这是因为近年来的装备国产化过程,仅限于结构尺寸和材料成分的简单模仿,技术含量低,自主品牌缺失,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人才结构不合理。
多元化智慧型发展是方向
面对化工装备行业的困境,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当下正是行业获得升级发展的最佳时期。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化工大企业在‘十三五’期间将以技术和管理创新驱动发展,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新常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使得企业生产成本更低、产品质量更优、运行更平稳,谁先掌握和拥有新技术、新方法,谁就有生存发展的资本;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企业从外延式扩张转变为挖潜增效,向管理要潜力,要效益,要发展。‘十三五’期间,中国化工大企业将面对从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从产品供应商向产品 服务全方位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变,由国内市场经营向国际化经营的多重挑战。”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会长王述纲说,化工装备制造企业和化工企业的发展唇齿相依、互为促进。化工装备制造企业一定要认准我国由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转变的新特点,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规划和方向,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表示,中国逐步减少煤炭使用将推动未来中国石油天然气消费快速上升,2014年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66%下降到64.2%,石油、天然气用量在提高,能源结构调整为石化技术装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
“当下,‘互联网 ’风头正劲,站在‘互联网 ’的风口上,以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为突破口的《中国制造2025》将加速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雄厚的资本支撑为化工专用设备制造走出国门提供了难得的巨大商机,化工装备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巨大。”魏建华表示。
魏建华建议,“十三五”期间,我国化工专用设备制造业应以多元化、智慧型发展为方向,通过建立引进、开发、创新、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模式,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比例,建成我国化工装备自主创新体系,开发自主核心技术,强化协作分工,打造完整装备制造产业链,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充分把握“互联网 ”发展机遇,瞄准行业技术前沿,不断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并遵循高效、节能、低碳、安全、环保的原则,不断增强石化装备产品“走出去”的能力,努力实现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
上海华谊集团装备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蔡慈平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化工装备行业的各个领域,极大地影响着化工装备行业的技术进展。借助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加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等全流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是新形势下化工装备制造企业的必然选择。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变,信息化手段是重塑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三维技术以及信息化等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蔡慈平同时指出,业内企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定位产品品种、价格和档次;瞄准高端制造,围绕石油、石化、精细化工、新材料、能源、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重点着力发展与之相关的大型装置、关键装置、核心设备等。
化企搬迁改造中可淘金
“自天津港发生爆炸事故以后,各个省纷纷报来了需要搬迁改造的具体项目计划,我们初步汇总了一下,全国有1000多个化工企业需要搬迁改造,总的搬迁费用大概有4000亿元。”8月29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专题询问会上如是说。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日前也表示,鉴于天津港“8·12”事故的教训和化工在工业行业中的突出地位,中央政府已经明确将城市人口密集区的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工程列为稳增长促投资措施中的首个要务,并将出台实质性的资金支持政策。
潘爱华介绍,由工信部组织编写的《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很快就会出台,将进一步明确鼓励开展智慧化工园区的试点工作》,并会对园区建设提出一些具体量化指标。同时,工信部正在积极争取把智慧化工园区试点工作纳入这个专项,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工信部传达出的信息,让化工设备制造业看到了掘金点。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化工设备制造企业应该乘势而为,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化工行业资深研究员曲睿晶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需要搬迁的化工厂基本都有10年以上历史了,搬迁之后,很多原有的设备、仪器、工艺技术都要更新换代,如果企业有足够的积累,生产规模也要扩大,平均一个企业4亿元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
徐子成指出,危化企业的搬迁和智能化园区的建设,为化工装备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化工装备企业要适应其发展的需求,在搬迁和园区建设中有所作为,转型升级。
深海油气装备研发待突破
海洋被视为未来能源开发的主战场。2012年,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和国资委联合发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要达到35%,国内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的配套率要超过50%。然而,3年过去了,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建造的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中,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率平均仍不足10%。
因此,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海洋油气装备的研发是我国化工设备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魏建国指出,《中国制造2025》能够在未来5年使石油石化、化工技术装备制造以及海洋工程上一个台阶,未来世界最大的石油石化技术、装备技术和海洋工程技术装备市场在中国。
而有少数企业走在了海洋油气装备开发的前列。太重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吉生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十二五”以来,太重提出了多元化、高端化、成套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在新能源、海洋工程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
据介绍,通过“十二五”期间的技术创新,太重开发出了TZ-400自升式钻井平台,实现了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突破。该平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能够满足世界上大多数相关海洋水域的作业要求。该平台是一座海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作业的钢质非自航自升式钻井平台,适用于泥砂质或淤泥质海床作业,最大工作水深可达122米(400英尺),钻机能力9000米(30000英尺),空船质量约16000吨,甲板有效面积3700平方米,最大可变载荷3900吨,具备深井探井和大位移丛式井/水平井钻井功能及试油辅助功能。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中石油、中海油的合作,实现钻井平台的市场推广应用。同时,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结合《中国制造2025》,大力开发高端装备、智能装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公司向全球化企业转变。”王吉生说。
升级蜕变做好五件事
当前,石化行业正在换挡升级,石化装备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加大科技创新,积极开发新品,增强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促进产品的技术升级: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承担国家、省市科技专项,进行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技术集成;加大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产学研联合加速成果转化;围绕高技术化、个性化、多样化、环保化来开发产品,使产品系列化、集成化和更新换代,用新产品占领市场;研制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体来看,可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提升服务能力,实现企业转型。从生产型企业到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提高一体化服务能力,成为提供全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从单一的产品提供转变为综合的个性化服务,向客户提供的不仅是产品,还包括依托产品的服务,也包括围绕产品生产的各类服务。提高产品的集成和配套水平,承接“交钥匙”项目;建立全过程服务链,开展定制服务,按顾客要求提供产品和服务,从“制造 销售”转向“技术 管理 服务”。
提高产品质量,推进品牌建设。产品质量是进入和占领市场的关键,是持续生存下去的根本。品牌也是影响产品占领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的建设,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优化产品指标,兼顾可靠性、安全性及寿命等;加强原材料、零部件及各个制造环节质量的控制;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以客户需求为焦点,不断调整策略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注客户需求,提供优质服务。建立高效、全面、灵活的销售信息系统,确定销售策略,销售渠道向新型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满足客户需求,提供优质的营销服务。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综合产品竞争力、市场环境等,建立适合的营销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便捷、全天候、全球性等优势,做好从市场需求、产品信息发布、技术服务、客户满意调查、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营销活动。
注重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进行创新的重要保障。制定和健全相关措施和保障机制,引进优秀人才,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以科技项目为主要载体,通过实践提升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培养人才;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技术人才的培养等;营造创新氛围,实行激励机制,激发创新热情,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建成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动态信息反馈和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技术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计划、生产和安全的运行管理体系,健全和提升全面质量管理的品质管控体系,加强和健全成本核算和管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