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科学技术信息网!!!  
首 页 | 关于我们 | 行业新闻 | 政策法规 | 有机原料 | 行业论文 | 技术交流 | 推荐企业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网站公告:
                                 更多>>
工信部等4部门联合发布,新能源、
贵州:锚定2023年新能源电池及
高盛:全球石油库存下跌降低布油价
"智能导钻"实钻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齐鲁石化获评工信部首批石化化工产
烟台:化工、医药和危化品企业特殊
中国石化深入实施“深地工程”保障
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坚持“项目
                                 更多>>
   行业新闻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内容浏览
林伯强:促进中国油气进口多元化非常必要
时间:2022-02-16  点击:453

 

林伯强(嘉庚创新实验室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近日,国际油价创出自2016年以来新高。在此背景下,中国油气进口多元化,尤其是中俄油气合作备受关注。

 

 

  中俄能源合作(特别是油气管线)的主要意义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资源市场互补,二是边境相交能提供的能源运输安全性。中俄在能源资源和能源市场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一方面,俄罗斯能源资源丰富,是世界上主要的天然气和石油出口国之一,能源出口是外贸的重要方面。由于地缘政治和美国页岩气繁荣的影响,欧洲市场竞争加大,在俄罗斯能源出口市场中的份额趋于下降,近期的地缘政治冲突也给俄罗斯对欧洲的能源出口带来了更大压力,因此有足够动力为能源产品寻求潜在买家。另一方面,中俄能源合作可以实现双赢,目前中国是最具潜力的买家,强劲经济增长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既提供了市场,也有助于稳定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中国的进口可以加快俄罗斯油气出口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俄罗斯增加数目可观的就业岗位。

 

 

  从中国的角度看,中俄能源合作有助于满足不断增长的油气需求和保障能源安全,并保障经济发展,能源安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中国需要俄罗斯的天然气以支持能源结构低碳清洁转型,中俄“西伯利亚力量”和液化天然气的合作有利于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约占8%左右,随着城市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在“降煤增气”和环境治理背景下,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中俄天然气协议对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意义重大。中国的能源进口安全至少需要满足两个基本前提:一是能源进口来源地应保持基本稳定,二是能源运输通道安全。俄罗斯油气满足上述条件,供应稳定且与中国陆地毗邻,没有通道安全问题,较低成本的进口还将有益于中国降低清洁转型的能源成本。

 

 

  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源包括中东、非洲、俄罗斯以及中南美洲,进口占比均超过10%。其中,中东国家的石油进口占比超过40%。此外,油气进口通道部分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中国石油进口来源通道分为海上和陆路,其中陆路运输包括铁路和管道运输,所占份额较少。海上运输是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运输方式,主要包括中东、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东南亚航线等。经过的关键地理单元包括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莫桑比亚海峡、巴拿马运河以及太平洋等,其中,霍尔木兹海峡被誉为“世界石油生命线接点”,中国几乎所有从中东进口的石油都要经过该海峡。但该海峡的安全航行与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紧密相关。中国海上石油运输另一个关键地理单元是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是中东地区以及非洲地区将货物海上运输至亚洲的最短航线,目前中国有接近70%的石油进口需要经过该海峡。作为距离中国最近的海上运输通道,马六甲海峡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所以,中俄能源合作是中国进口多元化的重要环节。

 

 

  中国天然气进口主要包括液化天然气(LNG)和管道天然气(PNG),2020年进口占比分别为66%和34%。液化天然气进口来源主要以大洋洲为核心,东南亚和中东地区为关键。管道天然气的主要进口来源为中国的陆上邻国。其中,澳大利亚是中国LNG的主要来源,土库曼斯坦是PNG的主要来源。

 

 

  据预测,至2050年美洲(主要是美国)、欧亚大陆(主要是俄罗斯)和中东将是最大的天然气净出口国。

 

 

  尽管中国本土的天然气产量逐年增长,但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在一定时期内或仍将持续上升。目前国际油气供应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中俄油气合作十分必要,保证中国油气进口多元化和中俄市场资源互补是中俄油气合作的坚实基础。油气合作也有利于促进两国相互投资,以及两国企业间交流合作,也能够推进包括油气勘探开发与贸易、化工项目建设与服务,以及装备制造业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中国石油信息网  中国石油和化工网  国家石油和化工网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科学技术信息网   技术支持 :乐缘文化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111号

京ICP备2021017288号-2